每位老師都應該掌握的、個人精進的底層邏輯、與學生相處之道……
要溫和堅定做教師,雖不容易,但有方法。
《溫和堅定做教師》的作者是沈麗新老師,一位有獨立精神與自由靈魂的教育者?!皟和砷L的陪伴者”這是她對自己的定位,摒棄那些世俗的名利,回到兒童本身思考教育的意義——越是本真的,越是珍貴的。
本書亮點
★給在教育一線感到迷茫和焦慮的讀者安慰和方法。
★這些經(jīng)驗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借鑒性,幫你精進,也幫你減壓,助你做情緒穩(wěn)定、溫和堅定的教師。
★結合教育場景,涉及學生整理物品、上交作業(yè)、融入集體、性格教育等方面,解決工作中常見的困局,幫你理清雜亂的工作,減少身心內(nèi)耗。
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,無數(shù)問題都曾讓我憂心煩惱,特別是作為班主任,班級每天大大小小的瑣碎事情,總在不斷考驗著我的耐心。
讀了沈老師的這本書,她像是在教育現(xiàn)場為我們呈現(xiàn)看似平常卻滿含深意的教育智慧——不緊不慢,不慌不忙,游刃有余地將突發(fā)問題轉化成教育契機,生成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故事。
這本書“溫和”與“堅定”這兩個關鍵詞讓我們?nèi)ニ伎既绾巫鲆粋€優(yōu)秀的教育者。
我也從中悟出兩個道理:做智慧教師、品藝術語言。
書中沈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特別接地氣,都是拿來即可運用的班級管理和教育方法,她所說的很多例子都讓我觸到了雷,但她總能在我焦慮、迷惑中巧妙、平靜的解決了問題。
一、 智慧教師
如何做一名智慧教師,書中幾個經(jīng)典事例讓我豁然開朗。
1. 收發(fā)作業(yè)
“我看到過寒假、暑假過后某些教室里堆放的寒假作業(yè)或者暑假作業(yè),可能還有手抄報、日記本,亂七八糟的,一堆就是好幾個月。
這些亂堆作業(yè)的教師,大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會向孩子們傳遞什么信息。但是孩子們能夠迅速而準確地作出解讀:寒假作業(yè)、暑假作業(yè)做不做都無所謂,反正老師是不看的。次數(shù)多了,他們會漸漸對這個教師平時布置的作業(yè)開始怠慢?!?/p>
“每一次布置的作業(yè),教師自己首先要慎重對待。我布置的作業(yè)從來不多。但是,凡我布置的作業(yè),我一定要求收全。一旦出現(xiàn)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忘帶或者沒寫,我會給予一定時間以供他們補交或者補寫。在收全一套作業(yè)本后,我會對著全班孩子作出簡短的評價。比如:誰的作業(yè)這次特別優(yōu)秀,誰的作業(yè)有創(chuàng)意,誰的作業(yè)有進步……對于寒假作業(yè)、暑假作業(yè)、手抄報,我會選取幾份優(yōu)秀的在班級中及時展出,其他的都整理好并帶到辦公室去?!?/p>
只有教師重視自己布置的作業(yè),并且通過各種儀式,讓學生知道教師對作業(yè)的重視,他們才會重視教師布置的作業(yè)并及時完成。
2. 不發(fā)抽象指令(數(shù)數(shù)效應)
學校里有各種場合需要學生排隊。比如:出操、去專用教室上課、去餐廳用餐以及放學。
有的班級,每次整隊都能夠快速完成,并且不需要教師反復強調。而有的班級,每次整隊都很拖沓,盡管教師在一邊大聲地催促。
有時候我去教室,準備帶孩子們用餐,看到每張課桌上全都是各種畫具及工具箱(孩子們剛上完美術課)。我會簡單宣布:“請小朋友們馬上整理好工具箱,出來排隊。我數(shù)到十,如果數(shù)完誰還沒有把工具箱放入柜子,我就批評他,并且今天餐后不能玩。”然后我就開始緩慢而堅定地數(shù)數(shù):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一般數(shù)到“八”或者“九”的時候,孩子們都已經(jīng)能夠走出教室。偶有超過“十”還沒有走出教室的孩子,就會受到懲罰:午后不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玩,只能站在老師身邊看同學們玩。
而有的教師卻可能說:“請小朋友們趕快收拾好工具箱,出來排隊?!钡聦嵣稀摆s快”這個詞是非常抽象的。誰來決定“很快”或者“太慢”的標準呢?是教師還是學生?這個抽象的指令會讓不同的學生做出各自的試探,很多孩子會一邊聊天一邊收拾,甚至先打鬧一番。這對于先完成的學生很不公平,他們只能很無奈地在隊伍中等待。至于教師,不是倚門等待——那就意味著孩子試探到“慢了也沒關系”,就是發(fā)脾氣——那就意味著在向孩子展示解決不了問題時的態(tài)度。
而且,教師如果一直持續(xù)發(fā)布這樣抽象的指令,那么學生對教師指令的試探會一再重復。
抽象的指令,往往會導致師生雙方更多的試探和糾紛。這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·J·麥肯茲所說:“他們沒有意識到,他們的信號由于不清楚和不夠堅定,實際上鼓勵了他們本想要制止的試探行為?!焙⒆釉囂降迷蕉?,教師采用無效的方法越多,雙方陷入糾紛的次數(shù)就越多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,會讓教師感覺壓力重重并且精疲力竭。
二、 語言的藝術
在教育現(xiàn)場,教師總是使用問句,這樣則使學生感到壓力過大。沈老師在書中說到我們要少使用問句,多使用陳述句。
1. 少用反問句
反問句就像盤問,嚴重阻礙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溝通。教師長期對學生使用反問句,會導致師生關系惡化。
在學校的各種活動——比如遠足、運動會之前,教師會跟學生明確各種規(guī)則。學生由于情緒高昂,很難靜心聽相關規(guī)則。教師前面剛說過,中途就有學生不時發(fā)問:“老師,可以……嗎?”到最后教師往往會身心交瘁,“難道還要我再重復嗎”就會脫口而出。而學生可能只記得教師的情緒,卻沒記住教師強調的內(nèi)容。
“難道還要我再重復嗎”這種反問其實帶著強烈的否定情緒:你們理解能力這么差,你們記憶力這么差……這種語言是有害的,可能損傷學生的自尊。教師的工作是治療,不是傷害。
“我再跟大家最后確認一下?!边@樣的表達中有暗示——最后一次講了,也有提醒——大家再聽一下,更有溫暖的關懷——我不放心你們再講一遍,學生也就更愿意去認真聆聽。
2. 少用設問句
比如,做值日忘了關教室門窗。如果當天晚上下雨,則教室第二天早上就一片狼藉了。這個時候,教師的設問:“你們知道昨天誰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嗎?是×××!”只會讓那個學生內(nèi)心充滿驚恐。
而老師說一句值日生“忘了關教室的門窗”,則只是溫和地指出事實。這樣的陳述句,能夠讓學生自行去反省自己的失誤,也會去提醒自己——以后最后一個離開教室的時候要注意關好門窗。
教師說話的態(tài)度與所說的內(nèi)容同等重要。我們把正面的信息提供給孩子,孩子通常會知道該做什么。只要教師在表示不滿或者憤怒時沒有對孩子進行攻擊,孩子還是可以和我們合作的。教師要多心平氣和地使用陳述句,少用問句,創(chuàng)造一個激勵孩子與他人合作的情感世界,讓孩子更好地與老師、父母合作,從而順利地成長。
沈老師的文章中洋溢著對教育的理性思考,在教育問題面前,她總能找到妥帖的方式引導兒童的成長。這份自信來自于對教育的深刻認知,更來自于教育的智慧。教育是藝術,智慧成就教育的品質。生命的神奇在于擁有無限可能性,教育的偉大也在于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方法來助力兒童的成長。
愿每位教育者滿懷對教育的敬畏,奔赴教育的山海。從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教育秘籍;和孩子一起看見內(nèi)在的“自然與真實”,用心呵護每一寸成長;珍視每一天中的“小確幸”,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;創(chuàng)造一種富有人性之美的相處方式,傳遞愛與希望。
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