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心里有“我愛你”三個字,寶寶高興地去上學(xué);他的心被濃濃的愛意包圍;反之,則失落哭鬧,不愿單獨離開媽媽去學(xué)校。繪本這個情節(jié)讓媽媽們心里為之一顫,孩子依賴誰更多,說明孩子心里愛著誰更多;顯而易見,這個媽媽是成功的,這個成功大多數(shù)媽媽也可以擁有。
與眾不同的是,后邊的情節(jié)發(fā)展里勾勒出的是一位聰慧的媽媽,她巧妙地將媽媽的愛具象化,陪伴孩子上學(xué),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與安全感,帶動了整個班級的孩子都憑借此方式擁有了媽媽的愛,一棵溫暖溫情的媽媽心裝飾的媽媽樹,承載了幾十個幼兒離開媽媽的孤獨,又慰藉了多少顆失意的童心。
首次接觸、靜心賞讀這本繪本,思緒拉回這五年的時間里弟弟(二胎)的成長過程,以及十多年前哥哥(一胎)的點滴記憶,還真是頗有感觸。
一、 懶惰心、失意感作祟,讓我懶于投資母愛
作為一名二胎媽媽,沒有了撫養(yǎng)哥哥時的激動與陌生新鮮,工作壓力、生活巨細、老大的學(xué)業(yè)以及青春期成長的困惑,加之光陰的流逝、又是兄弟倆,讓我對弟弟不再有過多的關(guān)注,認為不過是舊瓶裝新酒而已,不知不覺間,弟弟已經(jīng)快五歲了。三四歲前弟弟的心里一直是愛爸爸、愛爺爺多于愛媽媽,雖然當媽媽的我偶爾也有失落感,但還是時常以各種借口安慰自己,孩子會很明白地說:我愛爸爸。爺爺?shù)娜ナ?、哥哥上高中,這一年多的時間里,我才開始了用心的陪伴與付出,慢慢地,孩子開始對我的依賴感多了,跟我親了,現(xiàn)在永遠的回答是“愛爸爸媽媽,愛媽媽爸爸”。我自己很清楚,是因為我對孩子投入了更多的愛,孩子感受到了,愧疚于自己曾經(jīng)錯過的幾年——愛的荒涼。孩子,往后余生,媽媽會很愛很愛你,讓你知道你不僅有一個很愛你的爸爸,也有一個很愛你的媽媽!媽媽首先要擁有這個成功,這也算是這幾年來我的一個小成長吧。
二、 要不斷學(xué)習(xí),當一名聰慧的媽媽
繪本里的媽媽最讓我有感觸的是她不僅溫情、有耐心,而且很聰慧、遇事不暴躁、不恐嚇孩子,做到了母愛不打折。這點值得很多媽媽學(xué)習(xí),當然包括我在內(nèi),我想這應(yīng)該也是這本繪本的魅力所在,讓孩子收獲的同時也啟發(fā)了媽媽們自我反思,如果是爸爸們的話也應(yīng)該如此。
有多少時候,我們都是在面對孩子哭鬧時提高嗓門阻斷、不買玩具恐嚇、甚至屁股上拍打或者其他方式,總之就是要短時間內(nèi)讓孩子變得聽話、不鬧騰人。但有時候效果并不佳,反而越演越烈,最終以家長無比生氣、孩子傷心痛苦一場告終。這種場景比比皆是、司空見慣,似乎媽媽們也習(xí)以為常。絕大部分的爸爸們何嘗不是如此?
這時,無論媽媽還是爸爸,是不是都應(yīng)該問一下自己,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式解決了嗎?是不是自己也不怎么稱職呢?我想說:我們當家長的,應(yīng)該主動學(xué)習(xí),自覺成長,才能跟隨時代的腳步,匹配孩子的長大,幫助孩子,成就孩子。
有人提出疑問:為什么做父母不用考試?很多父母根本就不及格。這很扎心,卻也很現(xiàn)實。我們有權(quán)選擇孩子,孩子卻無權(quán)選擇父母。我們是多么不好的父母孩子也得無條件接受,那么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缺點,我們家長為什么就不能接受呢?我們的職責(zé)就在于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,幫助孩子消除缺點,健全成長,努力成才。
主動閱讀幼兒教育相關(guān)書籍,這是成長;主動與優(yōu)秀的家長和老師溝通交流,這是成長;主動從事件中自我反思與改進,這也是成長;主動和孩子交流,做孩子的朋友,學(xué)會換位思考,這也是成長。當然,盡可能不缺席的愛與陪伴,是家長成長的基礎(chǔ)。相處才會有情感的迸發(fā)與濃郁,留白終究抵擋不住時間的侵襲,情感荒涼自是必然。
孩子的成長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無論孩子多大年齡,但凡做父母者,必須牢記:先成長家長,才會成就孩子。